重新开放!每天限制1440人!

重新开放!每天限制1440人!
据大观公园微公号消息,2月1日,大观公园内“国宝大观楼”在疫情后重新面向社会开放,实行预约登记制,每天预约人数限制在1440人以内)。
大观楼 都市时报资料图
大观楼坐北向南,面阔17米,进深10米,占地170平方米,楼高三层18米,三层檐为黄色琉璃瓦,四角攒尖顶。全楼结构稳重精巧,和谐美观,既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,其昆明特色的“五墨”彩绘以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,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,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。
333岁的“省城第一名胜”
今年,昆明的代表性名楼——大观楼333岁了。关于这座楼的历史,结合楼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舒藻的《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》及其他史籍,可以梳理出详细的发展脉络——
明代志书记载,昆明西湖(今草海)中有小岛,明初镇守云南的名将沐英最早在此建楼。清朝时,由于小岛接近太华山,所以称之为“近华浦”。
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云南巡抚王继文巡察路过近华浦,见这里湖光山色,景色甚美,于是命令工匠修建了一批亭台楼阁。当时的楼阁为一层建筑,没有正式的名字,6年后,在原楼阁基础上加盖一层。楼阁建好后,王继文登楼赏景,只见碧波荡漾,风帆烟树,又可远观西山,于是为这座楼阁取名大观楼,并大笔一挥,亲自为大观楼题写匾额。
道光八年(1828年),云南按察使翟觐光主持重修大观楼,将其增建为三层。
咸丰五年(1855年),咸丰帝询问云南滇池的情形,来自云南晋宁的兵部侍郎何彤云“历陈大观情形”,并说登大观楼观滇池是“无风三尺浪,有风浪千层”。于是,咸丰帝题赐“拔浪千层”匾。现在,游客可在大观楼正面二楼看到“拔浪千层”匾。
咸丰七年(1857年),大观楼及其他楼台亭榭均因战火焚毁破坏。
同治五年(1866年),大观楼历时两年重建完成。今天我们看到的大观楼即为此时落成,其“拔浪千层”匾额也为此时摹刻,落款是同治五年。
光绪二年(1876年),大观楼因大水发生倾斜,于7年后重修。
2013年,大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历经数代建设,大观楼面临滇池,背靠昆明旧城,可揽湖光山色之胜,擅田畴城郭之景,在滇池景观构成上具有重要地位,建成后,“高人韵士,选胜登临者无虚日,遂成省城第一名胜”。
一介布衣写就古今第一长联
真正让大观楼声名大噪,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,孙髯厥功至伟!
孙髯,字髯翁,原籍陕西三原,因其父赴云南任职,举家流寓昆明。出身官宦之家的孙髯自幼接受良好教育,参加科举童试时,他大声疾呼“以盗贼以待士也,吾不愿受辱”,拒绝搜身未入考场,立志终身不仕,成为一代布衣名士。
父亲去世后,孙髯家道中落,生活贫寒。作为一介布衣,他更知民生疾苦,忧国忧民,看到了清王朝盛世之下暗藏的腐败衰亡。乾隆年间的一天,孙髯游至大观楼,登楼而望,百里滇池景象奔涌而来,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。已垂垂老矣的他回顾半生,联想到发生在云南的历史事件,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在历史长河中悄然逝去,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皆是必然,遂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——180字的大观楼长联。
上联描写昆明和滇池风光,下联回顾云南历史,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浑然一体,惊艳文坛。目前悬挂于楼门两侧的长联为清末云南名宿、书法大家,云南剑川人赵藩应云贵总督岑毓英之请所书。毛泽东称其为“从古未有,别创一格”,郭沫若20世纪60年代初登楼揽胜时题写了“长联犹在壁,巨笔信如椽”。
大观楼长联对后来全国各地的长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,文人墨客纷纷模仿孙髯,为著名景点写长联。出名的有:刘蕴良的贵阳市甲秀楼联,206字;李善济的四川青城山庙门长联,392字;张之洞的屈原庙湘妃祠联,408字;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联,1612字……
后来的长联字数越来越多,但大观楼长联饱含文采和哲理,自然畅达,始终是公认的“古今第一长联”“海内长联第一佳作”,孙髯亦因此誉满天下,被后人尊称为“联圣”。
来源 : 都市时报、“大观楼”微信公众号、彩龙社区、昆明西山发布
编辑:李佳怡
编审:沙兰梅
终审:周健军
觉得不错,点个和
转发起来!